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综合>>要闻二>>

3大软肋制约钢结构住宅推广应用

2010-03-26 07:38:09 中国质量新闻网

3大软肋制约推广应用

钢结构住宅原地踏步

    □ 韩睿华

   最近,有消息称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将承建沈阳铁西首个钢结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其实,早在20年前我国就开始了钢结构住宅的研发及试点工作,然而,20年来钢结构住宅仅仅停留于试点工程或标志性工程,却一直未能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原因何在?业内专家各抒己见。

    强制性标准成推广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钢产量不断提高。这期间,出现了一批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在北京、武汉、青岛等地已经建成300多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

   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刘万忠介绍,从事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开发单位有许多,特别是有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为推动高效钢材的应用开发,不仅提供钢材并率先建设推广钢结构住宅工程。宝钢自2005年参与国际钢铁协会住宅钢结构项目后,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协同有关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目前,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河北等地虽然在钢结构住宅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钢结构住宅仅仅呈“点状”发展的态势。
   刘万忠说,中国钢结构协会编制的《钢结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中提出,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用钢目标是:达到全国钢产量的10%,其中建筑钢结构用钢力争达到全国钢产量的6%。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阶段,住宅需求旺盛,全国每年新建住宅面积约20亿平方米,如按年竣工面积5%采用钢结构计算,每年钢结构住宅的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相对于每年20亿平方米的住宅面积只占很小一部分。近年来,宝钢、莱钢、杭萧钢构等企业在钢结构住宅建设领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推进过程中,主要是靠协会和企业的力量,政府的参与力度还比较弱。试点工程所执行的标准还是以前出台的旧标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部关于钢结构住宅的强制性标准,这也是钢结构住宅难以广泛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少政策支持

   刘万忠说,住宅是一个社会、经济学问题,它首先应满足人们的最基本需求,即供人们生活居住;其次,住宅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最后,在中国,住宅还应达到节能省地的要求,并且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专家进行了多种结构对比,从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能耗的节约、抗震性能好以及较短的工期等方面考虑,一致认为钢结构住宅是最佳选择。在我国现阶段,国民对住宅需求空前旺盛,而在现有的住宅中,钢结构住宅所占比例还不到1%,与国际50%~60%的钢结构住宅比例还相距甚远。钢结构住宅之所以未能大面积推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刘万忠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发并试图推广钢结构住宅,但情况不理想。钢结构房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供人们居住的住宅,还包括医院、学校、办公楼、体育场馆、车站、码头等公共设施。

   据介绍,在美国和加拿大,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的50%~60%,尤其是轻钢房屋在这两个国家随处可见,而我国钢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还不到总建筑量的5%。在我国大部分住宅楼、办公楼、医院等采用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其中有建筑设计师习惯的原因,还有钢结构造价稍高的原因。在综合房屋造价方面,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从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和住宅性能的综合指标去考虑,这也导致钢结构住宅难以大面积在中国推广。在钢结构住宅的推进过程中,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以及地方政府推进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采用钢结构均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后要做的工作应该是:针对钢结构住宅项目的开发,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来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把资金投向钢结构住宅领域。

    外围结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资深专家薛发说,钢结构住宅推行进程缓慢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与钢结构住宅相配套的外围护结构目前还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技术水平上还有待提高。从事钢结构试点的钢结构制作企业和钢铁企业都在从事外围护板材的研发工作,技术过硬的却没有几家。与钢结构建筑配套的外围护结构不仅要隔音、防潮、防雨,还要具有耐久性。目前,国内有400多种板材,而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少之又少。
   此外,钢结构设计理念落后,同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习惯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对于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缺乏新意。设计理念的落后也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此,专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与企业一起共同加大钢结构建筑体系的研发力度,把资金向技术研发方面投放,开展中外建筑设计师交流活动,更新我国建筑设计师的理念,为钢结构住宅推广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