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经营>>

年底企业员工变催债高手

2014-12-10 09:36:14 广州日报

  不良贷款风险凸显 银行企业追债忙


  临近年底,随着不良贷款的风险凸显,银行业纷纷陷入追债“黑洞”中。记者连日调查采访了解到,部分企业借出去的钱也遭遇了“收不回”的情况,眼看就到年底,广东某大型企业甚至有1亿元的资金催不回来,企业员工变成了催债手。记者查阅上市公司公告发现,多家公司的委托贷款也出现了逾期,根据披露情况,2014年前三季度几家公司有8亿多元的委托贷款出现逾期。

  文/广州日报记者李婧暄

  镜头

  还款还有两日 企业主吓晕入院

  四千多万元的贷款,居然还有两天就到期了?要不是催债的人要上门,企业主林先生(化名)居然选择性忘记了这笔欠账。

  但是林先生同时被提醒的是这些钱他都通过其他途径借给了其他的上下游企业,而这笔钱的主人们,这些天一直不敢路面,“恐怕难以按时还了。”林先生说完这句话就一头晕倒住进了医院。

  这一幕,让催债的小王难以忘怀,最近一个多月,他不停奔波在几个地区,为了几单贷款的问题焦头烂额。“催债的事情真不好做,关键是现在都没钱,来了也没什么用……”小王告诉记者,这些资金一般都是被层层转借出去,极少数用于自己的生产再投入的经营中去。

  事实上,此类企业之间资金往来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融资情况更加困难的中小企业间更是十分普遍。李先生是一位空调生产商,要去下游购买原材料,但下游出现了周转问题,下游企业要求其帮忙解决一部分的资金问题。“下游企业的利润并不高,而我们的资金稍微宽裕点。但是这笔钱一借出去就没法按时还,现在年底了,还有70%的钱没有归还,我们也很着急。”李先生表示。

  企业

  清收不良资产 员工人人有任务

  甚至有媒体称,在浙江、上海等不良贷款严重的地区,银行员工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清收不良贷款,在某股份制银行浙江分行里“人人头上有案子,个个身上背清收指标”。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频频通过发行优先股、发债等方式融资充实资本金。分析认为,银行频频“举手”都是为了预防经济状况突然变化及不良贷款大幅增长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目的在于清理银行账目上的大量不良贷款。

  记者查阅上市公司公告发现,三季度以来,不少上市公司也遭遇了委托贷款变成逾期的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就有包括上海梅林、波导股份等在内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委托贷款的逾期,根据这些公司的公告披露,共计88826.57万元的委托贷款出现逾期。

  记者了解到,对于委托贷款银行方面是不会出面帮忙催收的,需要企业本身处理,这部分也就间接导致了刚才讲述的企业员工变身催款员天天忙催债的情况。

  市场

  有企业亿元贷款清收难

  事实上,催债的态势也蔓延到了企业。“今年至少有一亿元的资金还追不回来。”一位国企中层告诉记者,近日,该企业高层在开会的时候透露,目前由于经济形势严峻,此前借出去的款项难以回收,企业面临巨大的清收贷款的任务。

  近年来经济增幅放缓,一些企业在实业投资上较为谨慎,有不少企业开始寻求在金融领域逐利,比如说用自有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信托甚至是用自有资金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放贷。优选金融执行总裁张虎成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直接放贷对企业来讲收益弹性较大,有些企业向下游或者子公司放贷利率甚至达到15%,远远高于一般的借贷成本,这也是目前企业直接放贷的主要推动力。

  这种高成本的借贷关系也为借贷双方埋了下债务逾期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中至少有4家企业过去房贷资金面临逾期,有的已进入诉讼阶段,企业讨债压力增大。“预计银行在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下,对放贷审核更加审慎,从而会增加企业对企业融资的规模,而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这种企业对企业放贷行为形成的不良贷款也会呈上升趋势。”张虎成表示。

  业内观察

  不少企业规避

  监管私下放贷

  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大部分的企业贷款都是避开监管私下进行的。而其背后是高额的回报。和动辄月息5%少则也有3%左右的民间借贷利率相比,不少企业开出的低息利率贷款几乎是市场里的香饽饽。记者了解到,由于从部分大型企业外借的资金利息月息仅1%,远低于目前市面上的其他贷款利率,因此中间的利息差还可以层层被叠加。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拿到了较低的资金,也希望能从其他渠道外借。“毕竟现在做实体的利润没有那么高,拿着这笔钱能获得比投入生产更高的利润率,成为大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违规放款的原因。”

  但是为了规避监管,这些放款的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遮掩。

  “企业将钱从银行借出来,然后以购销合同的形式,跟上下游签约,这样就掩盖了借款的行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广东金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购买原材料的环节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