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民生热点

品牌繁多,质量堪忧——净水器行业乱象调查

2014-12-12 18:25:49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王清颖、徐庆松)在众多电器大卖场,各种品牌的净水器正在“争奇斗艳”。有的宣称是进口技术,有的宣称是专利产品,纳米膜、纯晶技术、能量活水机……各种品牌让人眼花缭乱。

    净水器质量真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吗?记者与国家质检总局一起历时数月,深入全国多地,对市面上销售的净水器进行了联合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名为品牌企业,实为家庭作坊

    浙江省宁波市是我国净水器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其下辖的慈溪、余姚两地分布着数百家净水器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全国的60%。

    在宁波万爱电器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销售店外写着“中国驰名商标”的字样,店内还挂满了各种锦旗和“卫生先进单位”的牌匾。查询相关介绍发现,万爱电器有限公司对外宣称其生产的“万爱”牌净水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定的专用饮水产品”“产品获得欧共体CE、GS认证”。面对记者的询问,该公司销售人员对是否获得了这样的指定和认证解释不清。

    在生产车间,当记者随手拿来一个滤芯,询问内部是何种填充物时,该公司经理对此一无所知。记者发现,该厂的出厂检测设备相当简陋,所谓的微生物检测室里只有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的显微镜落满了灰尘。

    在另外一家名为慈溪爱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艾尚”净水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其产品说明书上有厂区效果图。但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与其效果图有天壤之别,厂房实为两层砖房,生产条件极差。

    在另一个半露天的小平房内,一包包编织袋包装的活性炭堆在角落里。在夏季多雨的南方,雨水随时可以浸透本来需要干燥密封存储的活性炭原料。在这个小屋的里间,一名女工双手沾满污渍,正徒手将已称重完毕的碳颗粒装入滤芯,过滤所用的PP棉也随意丢放。但滤芯的包装上却以英文将其描述为“清洁,干净,耐用”。

    四成产品不合格,涉及多个大品牌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些“手工打造”的净水器是否能达到净水效果,记者和国家质检总局工作人员一起,在宁波、深圳、南京等地联合抽取了33家企业的33种型号净水器。

    在抽取样品时,记者同执法人员一起选择了市场占有率大、同时百姓普遍选用的反渗透技术净水器(俗称RO净水器),送由国家家电研究院进行了检测,结果堪忧。

    ——在微生物检测即大肠杆菌类检测项目上,所有送检样品基本上“全军覆灭”。

    ——肉眼可见物检测。该项检测是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是否会出现沉淀物。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包括“美之净”在内的一些大品牌也不合格。

    ——有机物溶出检测。该项检测需要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主要检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溶出的有机物指标,一般情况下均有溶出,关键看是否属于标准范畴。但本次检测中,有40%的样品有机物溶出超标。

    ——重金属溶出检测。该项检测与前两项一致,通过浸泡实验发现,有超过20%的样品溶出物超标,其中“净怡”砷明显超标。

    ——出水水质,部分品牌与自来水水质一致。通过实验发现,号称德国独资的“世保康”等品牌的出水水质与自来水水质一样,并无其宣传的效果。

    “问题”净水器为何大行其道

    三十多个产品就有如此多的问题,这一结果不禁让人困惑,这些净水器为何能混进市场,又是以什么手段忽悠消费者的呢?

    据了解,目前净水器并没有国家标准,各类净水器相关产品执行的均是企业标准。就准入而言实行卫生许可制度,即厂家先将样机交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后,再向各省的卫计委申请卫生许可证批文。取得批文后,方可生产和销售。

    但值得注意的是,卫生许可证只对出水水质负责,并不对整机卫生安全负责。同时,检测机构只对厂家送检的样机负责,并不能保证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与送检样品一致。有的厂家送检样品合格,实际生产销售的机器却大跌水准。

    此外,一些不良商家采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一家名为广东艾沃的公司生产的“艾沃”牌净水器在说明书上明确注明是RO机,但整机却实为低一级的超滤机。记者发现,在该产品说明书上标有一行小字“以实际产品为准”,执法人员表示,这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而另一家位于南京的“世保康”水务有限公司,宣称自己是净水器行业中以“德国独资”“德国专利”为营销亮点的品牌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净水器的核心部件均由其自己组装,并未涉及任何进口。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包装箱上注明与某某电视台合作及MA等字样,但MA实为“煤矿安全标志”,与净水器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净水器行业的诸多乱象,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信息处处长范春光表示,净水器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大概不超过一千家。这次查出的问题是刚刚暴露出来的,如果不引起行业的重视,将导致这一新生行业的萎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