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主要做法和成效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0-05-12 22:10:42
  • 2019年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 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行政区划排序)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区结合区域特点,以“减环节、缩时限、降成本”为落脚点,以创新模式和拓宽领域、丰富内容为抓手,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推行企业开办“三区五办”服务模式,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卡,提高企业开办效率。以石景山区为例证的《企业开办全流程纪实》专题片成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成就的有力佐证,为我国近年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指标的大幅度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惠微通”金融综合服务窗口,精准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2019年共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约1.15亿元,贴现融资约3.6亿元。2019年12月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科被人社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

    (二)天津市静海区:静海区持续在商事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地推动、登记注册便利化上下力气、想办法,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不断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深化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主动作为助力“证照分离”改革落地,推动个体工商户无纸化登记,积极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打通群众投资创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聚焦企业注销难问题,进一步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2019年通过简易注销方式退出市场的主体数量占全年注销数量的43.55%,相较于2018年的占比29.61%有了大幅提升,有效降低市场退出成本。静海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抚宁区积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部署“一年打基础、二年促提升、三年大变样”的三年规划纲要,施行“4+”工作法(“夯基础+建机制+抓培训、小随机+大随机+全覆盖、督导+考核+通报、落实年+提升年+保障年”),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全区“一张网”的市场监管体系。2019年累计抽查75次,联合抽查4次,累计抽查市场主体1973户次,覆盖抽查事项174项,抽查结果全部公示。

    (四)山西省泽州县:泽州县扎实推动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年报自主性。主动作为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信用修复6户。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19年共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随机抽取派发检查任务21个,抽取检查对象596户,抽查检查结果全部录入并予以公示。引领全县相关部门通过协同监管平台归集涉企信息,全县归集涉企信息24745条。2019年共处理“无证无照”投诉举报25起,有力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五)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持续推进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发放全省首张电子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全省首张新版营业执照。通过完善“事前”服务、优化“事中”服务、改革“事后”服务,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业务无缝隙衔接、解决全程电子化业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申办不见面,领照全天候”,企业获得感大大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均予以报道。

    (六)上海市虹口区:虹口区持续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力度,勇于涉及热点、难点,查办“上海辰昕礼仪用品服务中心不正当竞争案”,罚没款960余万元,是上海市殡葬行业不正当竞争首例案件;查处某电商运用微信公众号对竞争对象进行商业诋毁案,成为新《反不正当竞争法》施行后上海市查处商业诋毁第一案;查办案件连续两年荣获上海市场监管领域年度“十佳案例”,推动监管执法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是全国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的发源地,通过建立消费投诉和解机制的“苏州模式”,开展打造品牌粮店、品牌餐饮、品牌农资和品牌旅游等“四大品牌”;建好校园食品放心、平安市场创建、消费争议和解示范、农村消费放心、全民消费教育、“绿色风”食品惠民等六大民生工程;开展用水、用电、通信、农资、汽修、快递“六放心”等活动,营造了安全满意舒心的消费环境,有效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苏州市消费环境指数排名全省第一。中央文明办、原国家工商总局在苏州召开全国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苏州经验。

    (八)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破题导向,以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为努力方向,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政府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加速推进证照审批数字化转型、重塑政务服务新定位方面成效斐然,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创业创新活力。

    (九)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坚持创新发展企业开办“线上常态线下例外、自助常态窗口例外、自动审核常态人工审核例外、就近办常态集中办例外、电子档案常态纸质档案例外”的政务服务理念,相继推出了全程网办、社会协办、异地联办、全城通办等一系列市场准入便利化创新举措,依托智能审批和自助设备,创造了新型政务服务方式,市场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了合肥市经济强势发展。

    (十)福建省云霄县:云霄县探索建立县政府统筹主导、乡镇齐抓共管、村居具体摸排、清单管理落实、建章立制规范的“一条龙挂图作战”查无模式,将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工作下沉到村一级,实施层级联动治理,有效解决了摸排不全面、不彻底问题,从根本上遏制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取得较好成效,并为强化市场监管、稳控市场秩序发挥了良好保障作用。2019年各乡镇无证无照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共摸排24860余户,发现问题746条,无照(无须许可)220户,有照无证经营户372户,无证无照154户,整理成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抄告烟草、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由各主管部门督促办理证照,已补办营业执照320份,补办许可证208份,各乡镇证照率达到97%以上。

    (十一)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市持续保持对传销的高压严打态势,依托“市、县(区)、乡(办事处)、村(社区)”四级打传监管体制,广泛开展打传“人民战、整体战”,铲除传销毒瘤。2019年,全市开展打传集中行动15次,扫除传销窝点6个,教育、驱散传销人员41人。查处广州华韬会传销案,罚款金额1501万,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消费维权案件;查处的华林公司传销案,是该市建国以来查办的最大一起案件,冻结涉案资产约12亿元,目前该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十二)湖北省鄂州市:鄂州市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在“简”“放”“优”三字上做文章,大力推行登记注册“一次就办好”机制,通过网上申办、窗口快办、银行代办、局所通办等途径,实现简易事项和一般事项“最多一趟就办好”,企业开办时间再压缩,市场准入环节更精简,窗口服务水平再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十三)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信用监管”,全市企业年报、企业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实现一网连通。创新打造“制度+数据”双驱动,出台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建立诚信“黑名单”即时发布和新闻发布会制度,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联合31个市直单位实施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建立了协同监管机制。出台《轻微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第一批)》,实行“有温度”的审慎监管。打造“双随机、一公开”升级版,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监管机制。探索提高信用监管工作“满意度、认可度、公信度”新途径,在全省率先落地首批100件“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

    (十四)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区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减少对市场微观经营行为的干预,形成以实名认证为支撑、以失信拦截为前提、以自主申报为核心、以强制出清为保障的市场准入新模式,实现从烦苛管制向简约治理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和创造力。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举办的“2019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上,南沙区商事登记确认制获得“2019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胜奖”。

    (十五)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市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打造升级版信用监管模式。强化信息公示、信息共享和信用约束。强化协调监管,以“互联网+”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制定了《东兴市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涉及22个部门的270项随机抽查事项,依托广西协同监管平台双随机系统,实现检查结果公示全覆盖。强化审慎监管,引导企业修复信用。立足服务边贸发展,推动便民创业就业诚信经营。作为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地方,建立“一套班子统全局、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抓执法、一个窗口办审批、一个平台理投诉”监管服务新模式。

    (十六)海南省海口市:海口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充分发挥“三合一”机构改革的整体优势,采取广告发布登记告知承诺制、“双随机一公开”、“六个双”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措施,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加强广告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惩处虚假违法广告,罚没1453.8万元,为营造公平有序、公众满意的广告市场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七)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依托市电子政务云等数据资源,打造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施信用积分评价、动态风险管理、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监管、联合惩戒、大数据分析“六维”联动精准靶向式监管。推动双随机监管向纵深发展,将双随机监管工作纳入2019年度成都市“一把手”工程、2020年度市委重点改革内容,纳入营商环境测评指标和自贸实验区建设重要项目。进一步明晰监管事权、监管边界,出台《市场主体行政审批事项监管清单和分类监管行业主管部门目录》,梳理500项监管事项,明确186个行业对应的36个主管部门。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共治理规范21751户,引导办证办照14854户,停业关闭6897户。

    (十八)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市积极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建设,稳妥完成12315热线整合,在全国第一批实现12315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能够深入推进“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引导经营者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守法经营和诚信自律意识。创新消费维权教育引导方式,通过采取线上答疑与现场问答式解读、开辟“3.15”消费维权知识抢答专栏、在电视台开展“云上毕节”微信直播访谈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互动体验,有效提高了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水平。

    (十九)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将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作为全市重点改革任务,在全省率先启动。利用5G技术建立指挥调度平台,规范形成联合抽查“三书两表”(即工作指引、现场作业指导书和联合随机抽查告知书,联合抽查结果记录表、联合随机抽查问题清单反馈表),制定出台履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规定。2019年,共制定和执行抽查计划293个,检查市场主体7691户,发现违法线索315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00件,吊销企业279户。企业年报率达96.46%,位列全省第一;列入经营异常主体21831户、严重违法企业263户,累计信用修复1097户,拦截失信被执行人12312人次。探索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工作,试点开展对新设立企业和失信企业进行定向抽查分析。

    二、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

    (一)河北省迁安市:迁安市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产业发展、生态质量、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服务等六大领域开展转型提升,建立了大质量工作格局,连续5年在唐山市质量考核中名列前茅。为改变“一钢独大”的现状,用三年时间累计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钢铁产业实现“量减质增”,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投资170多亿元建成四大省级园区,为实现迁安经济转型提供了平台。在河北省率先设立县级市长质量奖,出台《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企业建研发机构、创品牌、定标准等予以奖励。践行“两山”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完成矿山地貌修复,新增造林面积3.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1%,建成拥有14平方公里水面和7000多亩建设岛屿的黄台湖公园,建有大小城市公园65个,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住建部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44.8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7位。

    (二)上海市奉贤区:奉贤区根据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特点,提出了“以质量强区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以质量发展助守质量安全底线,以质量安全护航经济社会民生”的区域质量工作理念,在上海市率先在区委党校设立质量提升课程,并在中小企业设立“现场教学点”,让领导干部“有质量”;在区镇两级出台《质量发展专项奖励办法》,让质量追求“有实惠”;每年举办“质量月”旗帜传承交接仪式,让质量宣传“有氛围”;设立全市首个区长质量奖,并首创卓越绩效管理和5S现场管理“双孵化”机制,让质量提升“有标杆”;组建全市首个企业家质量导师团并成立管理提升专家服务中心,让质量人才“有舞台”;创新开展“让万名市民接受质量教育,促千家企业实现质量提升,助百个品牌成为知名品牌”的“万千百质量提升工程”,让质量聚焦“有目标”;成立质量提升商会联盟和服务联盟,让质量共建“有平台”;创新建立“商标品牌创新发展指导中心”“奉贤检测中心”,让质量基础“有支撑”;全力开展质量提升“一镇一品”活动,让质量考核“有标准”;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助力“东方美谷”成为全球美丽健康产业亮丽名片,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助力奉贤年财政总收入增至近500亿元,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全市,让奉贤发展“有势头”。

    (三)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市以标准引领品质城市建设,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进标准化地方立法,出台《泰州市标准化条例》,在全国率先研制《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标准获立项。市委“一号文件”出台《关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品质泰州的意见》,四任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推进品质城市、品质乡村、品质家庭建设相融并进,以高标准打造高品质城市。在全国率先制订农村(社区)聚餐点“建设规范”“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打造“阳光宴会厅”。在全国率先发布农贸市场、食品企业、餐饮食堂“新冠肺炎防控操作规范”,指导疫情防控科学性、有效性。以质量变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举办中国医药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特医食品行业质量发展论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3.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公众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7分。广泛开展卓越教育“泰微课”、透明物管“泰优居”、农贸市场“星级提档”等活动,促进质量治理由经济领域向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延伸拓展。以协同服务助力企业“双创”赋能,创新建立“泰检易”质量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企业与机构间仪器、人才、技术共享互通,注册企业2223家,提供质量基础服务24729次,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1500多万元。

    (四)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的指示精神,围绕“7+33”个块状产业,实行标准、监管、品牌、服务、知识产权协同推进,一个区域一个产业轮动实施,打造了以质量提升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台州模式”。该市分产业提标引领质量提升,全国率先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组织全市9个县市区10个产业对照国际先进标准,提取关键指标开展比对,针对标准差距逐个产业制订达标方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差异化监管保障监管效能,率先探索分级分类质量监管,监管效能提高10%左右,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8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品字标”创建推动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品字标浙江制造”公共品牌创建,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和行业质量提升,全市共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119家,销售额达863亿元,同比增长17%。一站式帮扶破解质量短板,依托检验检测中心创建23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帮助企业解决了2100多个制约质量提升的技术难题。联盟体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分产业布局高价值专利导航,运用专利技术实现工业产值1500多亿元。通过质量提升组合拳,2019年台州制造业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8.7%,特别是智能马桶国抽合格率从四年前的12.5%提高到100%,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样板;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产品达179个;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形成了21个超百亿产业集群,拥有5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4。

    (五)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按照习总书记“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要求,持续推进质量提升。在安徽率先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出台“1+4+N”等8个科技创新政策,投入2亿元质量提升专项资金,签约院士工作站15个,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20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42人,建成国家电子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8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创新建立“企业服务包”制度,开展“四重”(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双零”(服务零距离、产品零缺陷)质量提升行动,制定83项服务举措,定制143个服务项目。建成中国轻工产业高端服务产业园、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和西交大、上海工程大等大学科技园。全柴动力荣获全国“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中国扬子空调器公司等3家企业的产品获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成立安徽首家缺陷产品召回市级分中心,召回缺陷产品1000余万件。探索消费维权全程电子化,滁州天长市被确定为“满意消费长三角”区域领跑行动示范区。质量提升催生高质量发展,2019年,滁州生产总值增长9.7%,增速全省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

    (六)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的践行“质赢天下,福泽九州”城市质量精神,牢记为民宗旨,锐意创新,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和满意度。福州市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热点痛点,聚焦网络订餐、食用农产品、气瓶等民众关心的监管难点,以“借力于民、让权于民、保护于民”的思路为指导,注重多方协同共治,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推进大数据运用与日常监管相融合,推动各职能部门、业内“吹哨人”、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实现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监管”:一是建立“吹哨人”制度,以“政府部门管控、第三方平台协理、从业人员共治”为布局,推行“e治理”解决方案,实现网络订餐“易治理”;二是建设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以“企业自建,政府奖补”的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构建数据驱动、多方协同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三是研发“气瓶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多部门协同监管,共享数据,解决气瓶监管难题,实现了气瓶安全实名制、可追溯、全闭环管理。

    (七)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赣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的质量发展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全省首家质量学院暨赣州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围绕主导产业开展质量提升,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稀土产业质量提升,开展课题研究,摸清稀土企业底数,掌握企业质量提升需求,撰写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举办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筹建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建设全国首家为稀土钨行业提供测量服务的江西省钨与稀土计量测试中心,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较上年分别增长16.1%、43.4%。推进家具产业质量提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强化技术标准引领,打造家具千亿产业集群,“南康家具”注册全国首个以县级区划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建成全国最大实木家具制造基地,家具产品抽查合格率、电商交易额和产业集群总产值分别较2015年提高17.7%、470.3%和81.8%。推进富硒产业质量提升,筹建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打响“赣南富硒蔬菜”品牌。全市GDP较上年增长8.5%,增幅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质量工作考核连续7年全省第一。

    (八)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市弘扬“动力株洲,质量先行”的城市质量精神,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投资200多亿元,关停261家企业,整体搬迁改造了清水塘老工业区,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板。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引进了6个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车株洲所是IEC/TC9国内唯一牵头单位,动力产业企业先后制修订了101项国际标准,41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项目试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获批全国首批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共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48项、国家标准51项、行业标准34项、团体标准48项、企业标准621项,以高分通过了验收。2019年,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产值达2350亿元,增长16%,轨道交通成长为千亿产业集群,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株洲在湖南省政府质量工作督查激励中名列第一。

    (九)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紧密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在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优质产品质量国际比对研究提升,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学术团队、研究机构、质检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质量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全流程质量闭环管理,建立“政产学研检用”六方联合工作机制,质量提升工作成效显著。在开展产品标准和实物质量国际比对研究的基础上,已发布应用5个国际先进的团体标准,其中定制家居产品质量团体标准创新性实现国际首次采用密闭箱法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测试、国际首次提出三甲胺含量分级要求等国内外“六个首次”,率先与国际一流认证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家居”联合认证,提升“广州定制”国际影响力,全国十大定制家居品牌中,广州独占6个,广州衣柜市场份额占全国中高档衣柜行业的80%以上;定制家居质量国际比对提升获评全国第二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十大优秀案例,广州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首批“全球定制之都”;广州消费者满意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营商环境综合评分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十)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成都市青羊区坚持“守安全、保民生”的发展理念,优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完善老旧电梯维管制度,强化综合监管执法。以“互联网+食品”模式,在全区31个农贸市场全面推广“智慧云菜市”,整合食用农产品快检、溯源、信息公示、科普宣传、远程监管等功能,促进传统菜市向智慧菜市转变。以“政策+服务”模式,联合市场监管局、住建交局和特检院建立电梯应急维修资金使用和技术支撑协同机制,开通网上申报和电梯应急核查平台,点对点向物业服务企业、电梯维保企业宣讲相关政策,理顺服务机制,深入推动老旧电梯维修改造。以“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模式,在全省率先设立公安机关派驻市场监管部门警务室,强化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有效打击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2016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70余条、立案12件,刑拘12人,判决5人。2019年,全区消费品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97.7%,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4%,特种设备定检合格率98.7%,全年电梯安全类投诉同比下降37.3%。辖区企业先后获得“中国质量奖”1项、“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项、“四川省政府质量奖”2项、“成都市市长质量奖”2项。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