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本期话题:差异化召回 一个巴掌拍不响

2013-04-19 10:01:35 中国质量新闻网

    相同车型在国内外召回差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诚然,有国外车型选用的零部件同样实现了本地化采购,所以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缺陷并不涉及中国市场;但就同样是中国市场上的纯进口车来说,一些车主会发现,同一款车型的的全球召回中,中国市场的召回实施时间是晚于欧美等市场的。除去流程问题,制造商也经常因只重视中国市场的销量,召回则更重视欧美市场而被诟病。以此为由头,几位编辑今天就聊聊国内外召回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李熙:造成同车型中外召回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使用环境差异造成的。比如底盘生锈,长时间在使用融雪剂的环境下行车,或者在沿海城市行车,可能更容易出现底盘生锈,厂家在将车辆出口到有恶劣天气市场时会考虑到做防锈处理,但可能认为中国的气候环境与这种恶略情况还有一定差距。再有就是某些国外厂家召回态度的差异,先在国外召回,才在中国市场提出召回,时间滞后。

    阿威:那比如说同一品牌的同一零部件,在国内外生产时,会不会有产品质量上的差异?

    李熙:当然会有,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用料取材上。国内外用料不同,材料加工商不同,生产工艺、装配精度也都不同。咱们先抛开这个不说,假设是在同一个生产线上,装配方式也相同,主要的区分还是材料选取。召回某款车型,可能与发动机的设计、生产线组装并没有关系,只不过是材料问题。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存在的,比如马自达睿翼这款车型,在美国召回而在中国不召回的原因就在于,相同零部件中国与美国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

    阿威:但是,如果使用材料不一样,在性能方面能否达到标准?

    李熙:这个怎么说呢,各个国家会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材料,达到各自国家的标准即可。

    安涛:比如说,钢材中某些元素的添加达到一定量即可符合某一钢号的标准,在国内外,这些元素添加的量都有不同标准。可能添加同样多的某些元素,在国内就算是符合某一钢号标准了,但在国外就不符合。

    阿威::但无论如何,出厂之前车辆肯定要达到制造商的标准。

    李熙:制造商制定标准需要考虑很多复杂因素,比如说成本,在符合某一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可能会选择便宜一些的材料。此外,许多生产厂商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代工厂,当地取材,当地生产比较方便,而且节省运输成本。

    管建:成本控制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李熙:当然,我们只能说有这种可能,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具体情况我们也没有能够进入企业的采购环节了解过。

    阿威:我以前采访过一些汽车修理专家,他们认为,国内的采购商把价格压得太低,所以零部件的提供商只能提供符合最低标准的材料。

    管建:这种材料肯定是合格的,但由于压缩成本,在合格标准之内的产品可靠性肯定会有所缩水。

    李熙:咱们一直都在说汽车制造商的问题,另外,我还觉得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其他国家消费者薄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外召回差异现象。

    阿威: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案例,美国思域混合动力车推出的时候,续航里程参数和大多数车主在实际使用中反映的数值有些许差异。在咱们看来,这点差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国外的消费者包容性没有咱们那么强,没那么容易妥协,结果这一批次的车全部召回。

    管建:这种情况在中国可能不会发生。中国车主如果在驾驶过程中发现与宣传稍不符合,可能去询问一下,听了解释,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也就算了,不会像美国人那么较真。

    阿威:咱们之前从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谈召回差异的原因,事实上,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猛增,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缺陷问题的处置。比如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为基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由征求意见稿可见,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范围将由车辆延伸至重要零部件,对于强化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管部门对缺陷汽车的调查权大幅度增加,厂家报告缺陷汽车产品相关信息的义务也相应增加,这有利于明确厂家应当承担的责任,更有利于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对相关缺陷汽车产品彻查到底;隐瞒缺陷责任可能会被处以违法生产、销售、进口产品货值金额2%以上50%以下的罚款,生产者不配合缺陷调查的,有可能被处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等,这比过去3万元的罚款上限威慑力增强了许多。总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一旦顺利升级为管理条例,意味着汽车召回管理的监管范围、监管力度、威慑力、罚则上限等将全面升级,这才是缩减中外召回差异的最根本保障。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7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