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金融>>

银联道歉 闪付小额免密免签风险有多大

2019-03-18 09:15:15 北京商报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银联默认开通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功能,且存在被盗刷风险”,一时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3月16日,银联回应称,将与银行共同改进服务,为用户自主关闭及恢复功能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而针对外界质疑的盗刷隐患,银联方面回应,银行卡闪付既便捷又安全,“隔空盗刷”是极少数个案,2015年业务开通以来风险比率为千万分之二,远低于万分之一点一六的行业平均交易欺诈率。

默认开通的AB面

据了解,小额免密免签是基于安全性极高的金融IC卡开发的一项业务,对于单笔交易金额在规定限额以下的联机交易,无需跳密码键盘验密、打印签购单验签名等步骤,可实现快速支付的目的,适用范围仅限IC卡或承载IC卡信息的移动设备以闪付联机方式发起的交易。中国银联于2015年正式推出小额免密免签业务。去年4月中旬,银联宣布,自2018年6月1日起将针对支持闪付功能的银联金融IC卡进行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

针对小额免密免签默认开通一事,银联在声明中表示,小额免密免签是一项行业规则,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通过官网公告、领卡合约、发卡章程、持卡人权益告知书、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渠道向持卡人进行了告知,但仍有部分用户未能充分知晓此项业务的功能和保障措施。

在中央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看来,客观而言,“双免”是银行卡一项基础功能,金融机构很难做到就每一项新功能向所有用户征求意见。比如,个人账户分类管理、清理“沉睡账户”等都是以各种形式发布公告。从实际上看,直接开通“双免”功能,其实方便了大多数用户。反之,如果不是直接开通,到时候更多人要抱怨“还要主动去开通一次,太麻烦了”。

不过,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根据银联公告,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已在官网公告等多方渠道对用户进行告知,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动辄成千上万字的格式条款,用户未必有时间逐字查看,因此,对于小额免密免签这样的重要内容,建议突出强调、重点告知,以便用户更加高效地理解。

不到位的告知服务

在银联3月16日发布的声明中也提到,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通过官网公告、领卡合约、发卡章程、持卡人权益告知书、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渠道向持卡人进行了告知,但仍有部分用户未能充分知晓此项业务的功能和保障措施。

董希淼表示,对于新兴事物,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该更主动地与用户沟通,更主动进行用户教育,与用户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互动模式,这对无论是银行本身还是持卡用户都是双赢的。

事实上,在去年小额免密免签限额提高时,就曾引起市场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对于为何调高限额,银联曾做出解释,随着商户端提额工作的不断推进,小额双免业务将覆盖更多日常消费领域,满足持卡人在加油站、酒店住宿等消费场景的便捷支付需求。为保障持卡人的选择权,持卡人可以联系发卡银行,通过客服电话或柜面方式关闭小额免密免签业务。

不过,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银行并未执行到位。一家国有大行客服人员就表示,不能通过电话客服关闭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如果持卡人未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就必须去柜台办理关闭。银联方面在声明中表示,将与商业银行共同改进服务,并为用户自主关闭及恢复功能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千万分之二的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额免密免签是为了方便持卡人在公交出行等小额高频生活场景的支付而推出的。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表示,现在非现金支付方式已经由卡机时代转换成移动支付或者说手机移动端的支付形态,因此,小额免密免签的便捷支付方式拥有很大前景,不过任何支付产品都会有安全漏洞。

银联发布的声明中也披露了该业务的风险比例,“银行卡闪付既便捷又安全,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隔空盗刷’是极少数个案。据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统计,2015年业务开通以来风险比率为千万分之二,远低于万分之一点一六的行业平均交易欺诈率。对这种欺诈犯罪行为,银联和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已经并将继续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持卡人放心使用”。

对于盗刷问题,银联在声明中表示,已联合各银行建立了“风险全额赔付”保障机制,对于客户发生的盗刷风险损失,持卡人挂失前72小时内全额赔付,超过72小时经确认为盗刷损失的,也将获得全额赔付。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还将进一步优化赔偿机制,缩短赔付时间,提高赔付效率。

另外,对于央视记者发现的网上依旧可以购买到支持银联免密支付的POS机情况,银联表示,“隔空盗刷”是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已受到严厉惩处。将全力配合公安机关继续加大对POS机非法买卖等银行卡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银联与有关各方也将进一步提高技术防控水平,持续督促收单机构加强POS终端管理。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吴限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