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公司>>

首发募资逾七成“躺”银行吃利息 海鸥股份拟再募2.4亿元引质疑

2019-03-14 09:11:29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曹卫新

前次募投项目建设未完工的情况下再次提出融资申请,海鸥股份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逾2亿元一事接连引发市场多方质疑。

继去年12月份证监会出具《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要求公司就发行可转债融资必要性、合理性一事作出说明后,近日一则“海鸥股份净利7年无增IPO募资九成未动再募2.4亿元”的消息再次将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

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处获悉,公司首发募集资金进展缓慢一事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关注,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上述事项作出了回应。

614天首发募资进度仅25%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力通风冷却塔企业,2017年5月17日,海鸥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据海鸥股份最新披露的2018年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7.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15.2万元,同比下降15.1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40.74万元,同比下降21.71%。

“根据已经披露的业绩快报描述,快报与年报的数据不会有10%的差距。”上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谈及2018年公司业绩增收不增利的发展困局,上述人员坦言,一是个别大型项目呈现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在销售战略布局上,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前期拓展上2018年销售费用有所增长;二是公司2018年未能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所得税税率由15%变更为25%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润。

对于海鸥股份1.14万户股东来说闹心的是,公司经营陷“增收不增利”困局的同时,首发募投项目也迟迟未见进展。2018年9月10日,公司对外披露的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3个募投项目累计投入1514.4万元,剩余1.55亿元募资,其中有9300万元募集资金被用于现金管理,募集资金投入进度不足10%。依照招股说明书,三个募投项目环保冷却塔、绿色环保JXY型冷却塔技术研发中心及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投入的额度分别为1.18亿元、2200万元、2700万元。

“这其实是2018年6月份的数据,公司一直有在进行投入,已公开的投资进度具体可参考今年1月份对证监会反馈意见的回复公告。”采访中,上述人士就市场提出的“IPO募资九成未动的质疑”澄清表示。

从公司反馈意见回复公告可知,截至2019年1月21日,反馈意见回复出具之日公司三个首发募投项目的投入进度均有所变化,首发募资累计投入4205.55万元,投资进度为25.19%。

谈及IPO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一事,上述人员坦言:“首发募投项目中计划投入最大的是环保型冷却塔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金额是1.18亿元,这个项目因为涉及到政府拆迁规划,项目的实施地点发生了变更故而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对于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其表示“可参考公司后续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公告”。

闲置募资理财再融资遭质疑

投入进度未及预期,募集资金又是如何管理的呢?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首次公开发行成功募集资金2亿元后,公司曾多次实施委托理财,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2017年8月15日至2018年底,公司共实施8笔委托理财业务,金额从1000万元至5000万元不等。201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的券商理财产品带来的利息收益为178.82万元。

2018年12月份,证监会就公司首发募投进度缓慢一事提出了质疑,要求公司就前次募资使用较少、决策是否谨慎合理、前次募投项目未完工的情况下进行本次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频繁过度融资等作出说明,并要求保荐机构发表核查意见。

就理财一事,公司方面回复表示“截至本反馈意见回复出具之日,理财产品已到期收回,公司持有的理财产品的余额为0元。”对于融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公司回应称“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包括闭式冷却塔智能化制造中心项目、冷却塔智能环控研究测试中心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前募项目建设未完工的情况下进行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具备必要性与合理性,不存在频繁过度融资的情形。”

对此,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对于上市公司过半募集资金躺在银行吃利息的行为,其表示,这是上市公司对其主业信心不大,不思进取的行为。“一直以来,上市公司先融资后理财现象层出不穷,对市场造成‘很坏’的影响,也存在频繁过度融资之嫌。若上市企业疏远主业过度沉迷于投资理财,或者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可能会把主业给荒废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宋清辉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没有科学的融资规划以及融资的频率过高现象,应该引起监管层的注意。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