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金融>>

消费者预付款会更安全

2018-07-10 10:54: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将实现百分百集中交存

消费者预付款会更安全

本报记者 李 婕

相信多数人都有网购付账的经历。但鲜为人知的是,买家确认收货前,款项不会直接到商家账户,而是先在支付平台短暂停留。这能让你我买得更放心。但是支付平台上源源不断的备付款是如何处置的?会不会产生违规挪用、无法兑付等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通知,从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明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专家分析指出,这是保障客户备付金安全、完善金融监管的重大举措,也将促使支付机构告别“吃利差”的盈利模式,让其业务回归支付服务,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利益。

超万亿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

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7月9日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为50%到64%之间,根据业务和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别。以后每月交存,交存基数为上月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逐月提高,到明年1月14日实现100%。

所谓“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但是以支付机构名义存放在银行。目前支付机构开展的支付业务类型共分三种,除上述常见的网络支付外,还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

随着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客户备付金规模不可小觑。今年5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即支付机构交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达5009.23亿,有机构据此推算,当前客户备付金已是超万亿规模。

规模巨大、存放分散,客户备付金风险隐患也不少。据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一是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二是被违规占用进行高风险投资;三是被用来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甚至成为洗钱通道;四是分散存放带来流动性风险等。

保障客户备付金安全因此成为央行对支付机构监管的重中之重,集中交存被认为是大势所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说,集中交存可以将客户备付金纳入监管范围,相当于建立一道“防火墙”,杜绝第三方支付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更好地管控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支付机构告别“躺着”挣利差

行业整肃外,支付机构盈利格局也将迎来变化。

据了解,支付行业主要通过手续费和资金沉淀营利,其中,“吃利差”就是许多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沉淀的客户备付金相当于支付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利息收益由此产生。例如,今年在香港上市的某支付机构招股书显示,2017年,公司自客户备付金指定银行账户产生的利息收入达6000万元。而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意味着利息收入不再。

“支付机构盈利主要依靠客户流量和市场份额,除了几家龙头企业,许多小平台实际上是亏损状态。以前‘冒险’开展的不合规业务被杜绝,利息收入也没有了,一些小平台的状况会更加艰难。”董登新说。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的资金划转应当通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或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办理。这被认为将营造更好的行业环境。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此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在多家银行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达70个。业内人士指出,多头开立账户,运维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有的大型支付机构以备付金与银行议价,抬高利率中枢。接入网联后,第三方支付机构无论规模大小,将被“一视同仁”。

重压之下倒逼业务转型

“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理顺支付机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引导非银行支付机构回归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这样指出。

在新规下,支付机构被视为将有更强动力做好创新和服务。某支付机构总经理说,“以支付通道服务作为主要业务的支付公司之间必然会面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而支付机构之间又不能再以低成本的通道费率和通道数量这种底层的基础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这必将倒逼一些支付企业迫切通过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以及服务创新以保证持续发展和盈利。”

当前,有的大型支付机构已经开拓了不少多元化盈利方式。例如,支付宝平台下的蚂蚁金服已将业务拓展至小额贷款、网络银行、在线融资、在线理财、保险等多个衍生领域。相应的,消费者也能享受更多元的金融服务。

在董登新看来,未来支付机构一方面要在支付服务上下足功夫,另一方面,也要把支付服务镶嵌在业务生态系统当中,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从而保证支付业务的稳定客户群和持续增长。此外,有分析认为,支付机构已经沉淀了大量用户数据信息,未来增值服务可延伸至大数据应用、会员系统建设、顾客行为分析等方面。

(责任编辑:一鸣)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