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金融>>

交了钱却消费不了,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备案

2017-06-16 10:50:01 人民日报

交了钱却消费不了,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备案

预付卡咋成了“糟心卡”?(多棱镜)

齐志明 王子尧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6日 17 版)

剪发卡、美容卡、健身卡、洗车卡……这年头,钱包里装几张单用途预付卡,几乎成了一种消费标配。按理说,商家以此能稳定用户,消费者也借此享受折扣,预付卡是一张“双赢卡”,但有关预付卡的负面新闻时常曝出,预付卡成了“糟心卡”。

陷阱多——

店家关门跑路、隐瞒消费规则

“充的2000元理发卡还没用过几次,店长和店员却都跑路了,这回真是被坑大了。”吴坚家住南昌红谷滩,一周前他家小区附近的某品牌理发加盟店在未通知办卡会员的情况下,突然关门“消失”。打店面老板电话,显示“不在服务区”;跟总部联系,被告知“该店年初改名后已与集团公司脱离联系”,这意味着去别的分店消费卡里余额的路也被堵死了。

北京国贸写字楼的白领王瑶也掉进了预付消费的“坑”。前一阵她跟朋友去工体附近某酒吧聚会时,前台服务员一个劲说办卡的优惠,王瑶花3000元办了张预付卡。但她回到家细看后发现,卡背面写着“仅限周末使用,不退不转,使用期为一年”等字样。“看完我就炸毛了,致电店家问为何办卡前不说全消费注意事项。对方说消费规则是公司定的,摆明了就是在耍赖。”

中消协去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150家预付卡消费企业开展调查发现,超50%的商家不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仅有口头约定。即便有些商家会签合同,但也有15%的合同存在“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导致人身伤害/物品丢失概不负责”等不合理免责声明。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张德志说,具体来看,“诱导消费和经营主体不合法”是消费者办卡前的主要问题;“霸王条款”是办卡中的主要问题;办卡后存在的问题,包括强制服务、虚假宣传、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变相涨价、降低服务质量以及擅自中止服务等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行为。

维权难——

证据少、等待久、索赔无望

万般无奈下,吴坚同其他十几个会员去当地派出所报案,之后催了好几次,警方都不耐烦了,目前只能继续干等。最让他头疼的是,由于当初只有口头约定,拿不出固定证据,对方很容易不认账。

去年初,曾经号称要做生鲜界“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骗局被戳穿后,虽然公司老总被警方刑拘,但幕后老板不知去向,至今仍在网上被追逃,很多会员血本无归。

北京某健身俱乐部一位业务经理介绍,业内收取高额转卡费或规定不能退卡,也有“迫不得已”之处:现在健身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套牢会员,只能出此“下策”,万一放开了,保不齐会员大量流失。

一些理发店普通员工也成为“大老板跑路”的“受害者”。某理发个体户说,现在美容美发行业鱼龙混杂,有些集团总部出了事,连累到下面的加盟店,理发员半年的工资也都泡汤了。

监管弱——

法律实施缺细则、处罚力度不够

事实上,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预付卡管理被纳入法治监管轨道。立法有了,预付卡市场为何还乱象频出?

“问题出在法律与监管两张皮上,实践中,规则是规则,操作是操作,结果相关法律形同虚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解释,比如《办法》对发卡企业资质与发卡备案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必须是规模、集团或品牌企业,提前30天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但现实中,这成了一纸空文,社区旁的个体户健身房或理发店,发卡发得不亦乐乎。

“《办法》规定的备案、紧急预案、不定期检查等提法都很好,但还需具体到细节层面,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避免推诿扯皮。”张德志说,比如对于备案,要做好商务、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工作,做到应备尽备,并向社会公示,确保消费者可以查询获知。

预付卡套路太深,能不能避免?刘俊海认为,自我保护最靠谱。首先,每个消费者应该多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时发现商家猫腻。另一方面,要文明、理性、节制消费,比如有些理发店说办5万元的卡就打一折,价差如此悬殊,一定要留心。

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初步估计,全市发卡主体总数近10万家,实际备案发卡企业仅366家,备案比例不足1%。

“备案管理是基础的基础,这是预付卡管理的起点。”北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朱巍说,备案将保证企业信息可追溯,既有利于企业诚信建设,也方便出事后责任倒查。

朱巍认为,商务、金融等部门要对备案发卡企业的预收资金余额比例、存管资金比例进行严格审核,根据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商业履约情况、社会信用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制定30%—50%不等的存管金比例,指定银行机构对预售资金进行委托管理,一旦有跑路发生,按有关法规给予受害用户相应的赔偿。

刘俊海建议,要对涉事企业与个人实行终身黑名单制度,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