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综合时讯>>

算好三笔账,上海自贸区以改革新作为赢得发展 新空间

2017-06-08 23:51:50 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 季明、何欣荣、于佳欣)作为我国已获批11个自贸区中的“领头雁”,上海自贸区在形成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新作为来赢得发展新空间。

算好“开放账”,加大压力测试的力度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使命。自发布全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后,上海自贸区的清单长度不断缩短。目前,上海自贸区90%左右的国民经济行业对外资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超过90%的外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作为第一家入驻上海自贸区的海外游戏机企业,微软Xbox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谢恩伟说,原来受政策限制,海外游戏机进不了国内。负面清单放开后,Xbox在华软硬件销售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微软方面因此考虑更大的投入。

“开放游戏设备不仅把尖端技术带入中国,也为本土游戏开发者走向国际提供了便利。”谢恩伟说。

商务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上海自贸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8734家,吸收合同外资6880亿元人民币。上海经验推广后,广东、福建、天津3个自贸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12712家,吸收合同外资11357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4个自贸区以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外资。

坚持开放不停步。上海市市长应勇说,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在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和航运等专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加大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最新方案,上海还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自由贸易港区”将实现区内货物与境外的自由进出,拓展新型贸易发展空间。目前,具体方案还在研究制定中。

算好“创新账”,让创新要素聚合裂变

左边国检,右边海关,走进刚建成不久的上海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关检联合申报大厅。今年3月底,中心启动试点运行。企业在家门口一站式搞定进口试剂、耗材的通关,整体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3个工作日缩短为6-10小时,跨境研发的便利度大大提高。

正如张江跨境科创中心展示的那样,实现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是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的一大特色。除了跨境研发,上海自贸区还将探索“法检清单制”,清单以外的检验检疫项目全部向市场开放,认可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

科技创新要实现“纸变钱”,转化是关键。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表示,上海自贸区将搭建一系列产学研高效转化的平台。比如,继生物医药代工试点之后,探索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制造企业生产产品。同时,推进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做到快速获权、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

要让经济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人才是根本。今年4月,浦东新区人社局表示,外籍人才可凭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出具的推荐函,到出入境管理部门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外籍人才的认定标准中,创新所占的比重非常高。自贸区内的国家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均符合认定标准。下一步上海自贸区还将在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再拿出一批突破性措施,完善国际化的人才环境。

算好“减负账”,改革红利成为增长动力

“原来申办一张《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需要大约20个工作日。证照分离改革后,只要我们承诺可以达到办证所需要的条件,当场就能拿到证,省去了来回奔波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天启者公司证件经办人员傅雷说。

傅雷所说的证照分离,是浦东新区和上海自贸区为缓解“办证难”推出的重要改革试点。针对116个市场准入许可事项,改革分取消、备案和告知承诺等五种方式进行改革,不少企业“点赞”。仅今年一季度,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达到287件。

证照分离改革,只是自贸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开展工业产品许可证改革,企业由原来的“一品一证”变成“一企一证”。首个试点企业一次申请三个类别产品的生产许可,节约检验时间27天,减少费用近2万元。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的重点内容。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跨境融资、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区内企业在资金融通和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截至今年3月底,区内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本外币融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根据计划,未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将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向浦东全区覆盖,让改革的红利进一步释放。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说,新一轮上海自贸区改革方案更加突出改革系统集成,不搞单打独斗、单兵突进,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制度创新的整体性、协调性、协同性和系统性。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