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红山文化(三)

2020-09-10 10:40:47 中国质量新闻网

掀开厚重的纱缦红山先人,我们前来叩门

——“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红山文化(三)

尘烟不会掩埋,往事只是沉睡。当记者来到红山文化遗址,透过玻璃栈桥,好奇地打量数千年前先人留下的坟、冢时,不知道先人会用怎样的目光回望我们?

——记者题记

牛河梁遗址(摄影 曹璞)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特约记者 曹璞 朝阳市报道)9月9日,跟随“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我们来到辽宁省朝阳市红山文化遗址,溯源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端。

宜兴紫砂闻名世界,你知道喀左泥壶吗?

探访喀左紫砂工艺(摄影 曹璞)

我们首先来到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探访喀左紫砂技艺。喀左全称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显然这里是蒙古族聚居地。问题来了:为什么汉人居多的“朝阳市”,偏偏存在游牧生活的蒙古族?辽宁大学民俗教授江帆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她说:“关于这一点,历史文字没有记载。据口述史说:喀左县曾经是森林覆盖、水草肥美的地方,很早就有蒙古族牧民在这里放牧、生活。到了清朝,大兴土木修建外八庙、颐和园,这里既距承德、北京不远,更有凌河方便将伐下的木头运输到承德和北京,因此这里的森林被大量地砍伐,使得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而在这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被迫从游牧转变为农耕。”

紫砂壶泥料堆渥库房里堆放着各种颜色的泥料(摄影 曹璞)

喀左县拥有极为丰富的陶土资源,含铁量在10%左右,是高档紫陶制品的优质原料。另外,喀左县耐火粘土、膨润土、高岭土及珍珠岩、硅石等陶瓷资源分布广泛。据考,早在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喀左先民就掌握了用紫红色土烧制陶器的技艺了。

过目后细如面粉的紫砂原料(摄影 曹璞)

虽然这里向我们展示的紫砂壶制作工艺是示范性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与紫砂制作发达的宜兴相比,这里的制作紫砂用品的工艺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朴实。筛选矿料、粉碎、搅泥、堆渥、打型、拉胚、进窑……前后十几道工序。

这个姑娘正在手工拉胚(摄影 曹璞)

最令他们自豪的是:受奥组委的委托他们设计制作了“国礼紫砂壶”。接到任务后,他们经过反复地研究,终于以“冰壶”为主题,制作出设计独特、符合冬奥会特征的紫砂壶,称之为“冰壶”。

以“冰壶”为主题的冬奥会国礼紫砂壶(摄影 曹璞)

穿越五千年,叩响先人的大门

尘烟不会掩埋,往事只是沉睡。当记者来到红山文化遗址,透过玻璃栈桥深望数千年前先人留下的坟、冢时,不知道先人用怎么的目光回望我们?

座落在红山文化遗址的“红山文化展示中心”(摄影 曹璞)

记者的手头有一本从红山遗址买回来的、由中国近代史考古奠基人苏秉琦撰写的《考古寻根记》:“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源、根从何而来,三者成为同义词从何说起?中国考古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对于这问题总算已经找到解答的钥匙。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寻着苏老先生的指点,我们有幸在红山文化展示中心聆听了由红山文化专家张星德女士上的生动一课。

辽宁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星德女士讲红山文化

她,留着一头男孩子般的短发,身材消瘦,面色偏黑,所有的气息都在告诉我:她过着风餐露宿的、粗糙的生活,我相信那清瘦的身材绝不是病态的“减肥”所至。而她那双坚定的眼睛让我的视线无法移开。她语音清晰、语速缓慢,闭上眼睛听着她给你讲数前千年的故事,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独有的优雅……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名牌服饰、高级护肤品可以比拟的信仰之美。

张星德女士讲述红山文化概要(摄影 曹璞)

她是辽宁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星德女士,华晨宝马负责公益项目的杨新斌先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张星德教授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权威、奠基者苏秉琦先生的学生,1981年红山文化发掘现场的时候,张星德老师还是一个年仅18岁、亭亭玉立的姑娘。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她一直在研究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古文化构成(摄影 曹璞)

张星德教授告诉我们:实际上红山文化延续了1500年之久,我们现在考古发掘能够看到的只是在红山文化最后二、三百年的时间。如果从今天往前推1500年左右,中国大概是在隋唐时期,我们想了解隋唐时期的人,只有从历史书上去了解他们。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想进入红山文化,了解那个时候可能已经超越了氏族社会的时期,恐怕是很难的,红山文化是一种无声的传承。

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的时候,他们进入了超越氏族社会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在回答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的意义:在这里,考古队对红山遗址古墓的发掘,通过陪葬品的多寡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贫富差距,出现了阶级分化;通过祭祀坛和祭祀品的考古,证明红山文化后期已经有了宗教仪式。这些发现都说明红山文化已经具有了文明社会的特征,所以说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将可考证的中国文明史从4000年向前推至5000年前。

一号墓被发现于1981年(摄影 曹璞)

张星德教授告诉我们红山文化发现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考古队于1984年发掘4号墓时出土“玉猪龙”,是岂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的图腾,确立了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根之所在。

4号墓的发现两件“玉猪龙”(摄影 曹璞)

而“女神庙”的发现,更是证明了当时社会的祭祀文化。

红山时期女神头像(摄影 曹璞)

据参与女神庙考古的人员透露:女神泥像刚刚出土的时候形象非常生动、嘴唇是鲜红的。但是出土之后空气氧化使女神像艳丽的色彩黯淡了。已经探测到女神庙不仅一尊女神像,但是为了保护文物,女神庙被回填、封存了。

红山女神的眼睛镶嵌着玉珠,形成“玉睛” (摄影 曹璞)

其实,对于红山地区的考古,从1906年由日本人鸟居龙藏首先开始,并于1014年发表了《东蒙原始居民》。接着瑞典人安特生把近代田野考古引入中国,并在红山地区进行了第一个田野考古发掘。1930年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也对红山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表了论文。

红山人祭祀模型(摄影 曹璞)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红山文化的考古,推翻了仅仅是红山区域的土著文化观点。”张星德女士在阐述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意义时说:“红山文化有‘三石三陶’。三石即:打做的石器,打磨的石器和细石器,细石器指的不是直接打磨石器,而是在被打磨的石器中间垫物打磨、间接打击制作的石器,这三种石器在红山地区都有发现。而‘三陶’是指:加沙陶,泥制陶和彩陶。从器形看,红山地区也带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并且出现两种形状互相融合的趋势,通过考古证明辽西红山文化包含了两个族群。

出土的红山时期“C”形龙

到了红山文化的晚期,在牛河梁地区,不同部族的人在一起共生,他们开始追求精神的统一,宗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从宗教、崇拜的多元走向统一,他们选择了强化和集中宗教权力的‘绝地通天’模式,由特权人物和集团通过解释神的旨意,使政教合一,现实社会中的统治。

而宗教的统一、制度建立的载体便是‘玉’。‘玉’是礼的载体,玉文化延续了5000多年,一直到今天,中国人有着丰富的玉文化。而‘玉猪龙’的发现终于为‘龙的传人’找到了根。红山文化‘一庙一冢一坛’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责任编辑: 李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