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评论:中国汽车业已进入到一个新成熟阶段

2012-07-02 10:14:51 中新网
   青年汽车收购瑞典萨博失利、奇瑞人事架构进行大规模调整、长城汽车宣布产品召回……最近一段时间里,关于自主品牌的故事可谓相当的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海外并购、中外合资、产品质量等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几个话题。然而,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车友,各界的反应却是如此的波澜不惊。这不禁令人感叹,在中国说汽车的事,真的不再是个新鲜事儿了。

  从看谁开辆普桑都要看上半天,到现在晚点回到小区肯定没有停车的地方,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中国人对于汽车的感情,早已经从惊奇变为熟稔,对这个产业也同样如此。合资、倒闭、召回、海外建厂……各种曾经被重点、大幅报道的产业新闻,如今可能连报道者本身写起来,都会觉得激情难再。在中国巨大的市场魔力下,这个仍令不少人带着“新锐行业”的思维惯性看待的产业,已经变得与IT通信或者上天潜海一样,习以为常。

  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件好事。从零开始走到现在,与别人动辄上百年的履历相比,如果用里程计算,中国汽车已经实现了万里的跨越。而正如每个行业的发展轨迹一样,经过初期的摸索与迂回,这个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在这里,调整、突破、挫折乃至失败,都不再是什么令人心跳加速的大事。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这些就像人身体的生病痊愈一样例行,都相信这个行业还有大量的市场空间未有触及。夸张地说,人,只要开上了车就不再想走路。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因此得到放松。尤其是自主品牌,心理上的成熟,绝不意味着手脚的懈怠。就像某自主品牌总工曾讲过的故事一样:很多年前他还在东风雪铁龙,一次因为设计上的失误,某款车型的车尾焊接之后留下了近一厘米的空隙。中方的工程师无可奈何,只能准备推到重来。这时法国人来了,观察之后召集各个制造环节的负责人开会,逐一分析车身的其他部位,能否为车尾让出几毫米。最终,经过一番挤牙膏似的互动,问题在最小损失的前提下得到了解决。多年以后,这位总工的感受依旧深刻:这种毫米级的能力,我们现在不是一点没有,但还远远不够。(何晓亮)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